
大家好,我是小蚂哥。这期我们来讲《园冶》这本书高度精华的一段话<园说>。我们之前讲的相地、立基、屋宇、装折、门窗、墙垣、铺地、掇山、选石、借景 10 篇都是造园的某一方面,而如何将这10方面融会贯通呢,请看这段话:
凡结林园,无分村郭,地偏为胜,开林择剪蓬蒿;景到随机,在涧共修兰芷。径缘三益,业拟千秋,围墙隐约于萝间,架屋蜿蜒于木末。山楼凭远,纵目皆然;竹坞寻幽,醉心既是。轩楹高爽,窗户虚邻;纳千顷之汪洋,收四时之烂漫。梧阴匝地,槐荫当庭;插柳沿堤,栽梅绕屋;结茅竹里,浚一派之长源;障锦山屏,列千寻之耸翠,虽由人作,宛自天开。刹宇隐环窗,彷佛片图小李;岩峦堆劈石,参差半壁大痴。萧寺可以卜邻,梵音到耳;远峰偏宜借景,秀色堪餐。紫气青霞,鹤声送来枕上;白苹红蓼,鸥盟同结矶边。看山上个篮舆,问水拖条枥杖;斜飞堞雉,横跨长虹;不羡摩诘辋川,何数季伦金谷。一湾仅于消夏,百亩岂为藏春;养鹿堪游,种鱼可捕。凉亭浮白,冰调竹树风生;暖阁偎红,雪煮炉铛涛沸。渴吻消尽,烦顿开除。夜雨芭蕉,似杂鲛人之泣泪;晓风杨柳,若翻蛮女之纤腰。移竹当窗,分梨为院;溶溶月色,瑟瑟风声;静扰一榻琴书,动涵半轮秋水,清气觉来几席,凡尘顿远襟怀;窗牖无拘,随宜合用;栏杆信画,因境而成。制式新番,裁除旧套;大观不足,小筑允宜。
这段话加上标点一共442个字,15句话,是小蚂哥个人认为最为值得全文背诵的一段话,整段话描述的就是一个理想的居住环境,即便放在今天也是令人向往的。
下面我就逐句的讲解分析,让大家和我一起进入这个理想中的世外桃源吧。
第一句
凡结林园,无分村郭,地偏为胜,开林择剪蓬蒿;景到随机,在涧共修兰芷。
意思是:凡是营造园林,无论位于乡村还是城郭,以环境僻静者为最佳。开辟园林之地,要择址并剪去蓬蒿杂草;根据景色的变化随机应变,在山涧边共同种植兰草白芷。
详细解析:
第一句首先讲造园的择地,<相地>把园林地形分成了山林地、城市地、村庄地、郊野地、江湖地、傍宅地六种,但其实无论在哪里造园,最重要的是要安静,即便是在城市也需要找到一个僻静的角落。
“地偏为胜”就是指隔离喧嚣之地。不过这里的僻静也需要人心的配合。
陶渊明在《饮酒诗(其五)》中就写得非常明白:
结庐在人境,而无车马喧。
问君何能尔?心远地自偏。
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。
山气日夕佳,飞鸟相与还。
此中有真意,欲辨已忘言。
这首诗中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。”大家都很熟悉了,我们重点来看前四句,说的是居住在人世间,却没有车马的喧嚣。问我为何能如此?只要心志高远,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。
也就是说如果你的心不安定,即便在山中,也会处在不安之中。
那么如何才能让心安定下来呢?小蚂哥觉得就是要从社会的公认的价值标准中退出来,不和别人去比较金钱、权利和地位,在自然中找到生命本身的价值。
就园林择地来说,即便是自然条件不好的地块也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,“开林择剪蓬蒿”中的“开林”就是开采林木后的跡地,也就是树林间采伐火烧后尚未重新种树的土地,这种地块往往杂草丛生,想要造园就需要“剪蓬蒿”,也就是清除杂草。
这里的“蓬蒿”是杂草的代称,比如蒿民间也叫蒿子,你会在长期闲置的土地见到它的身影。
所以在古代蓬蒿也代指那些胸无大志的人。李白就说过:“仰天大笑出门去,我辈岂是蓬蒿人”。
“在涧共修兰芷。”如果你选择在涧畔造园,那就需要把涧内的水草整理整理,这里的“兰芷”是香草的意思,指兰草和白芷,常在水边出现,在普通人眼中也就是水畔的杂草,但在造园人眼中就是宝贝,所以不能剪,要修。
无论何种地形都要做到“景到随机”,借助地形来随机营造景观。
第二句
径缘三益,业拟千秋,围墙隐约于萝间,架屋蜿蜒于木末。
意思是:园林中的路径因与松、竹、梅这 “岁寒三友” 相伴而增趣,园林就可传之千秋。围墙要隐约于藤萝之间,架屋要蜿蜒高置于树梢之上。
详细解析:
地形整理好了,就要辟园路,建围墙了。
“径缘三益,业拟千秋”中的三益,就是岁寒三友松竹梅,它们经冬不衰,在寒冬腊月仍能保持顽强的生命力,所以被文人所喜爱,苏东坡有诗曰:“风泉两部乐,松竹三益友”。
辟园路时两侧种上松竹梅,就可常年有景,时时有荫,感觉园林能传千秋万代。
园林是遮挡的艺术,道路如此,围墙亦然,“围墙隐约于萝间”用藤萝把围墙消隐掉,减少园林中人造景物的密度。
寄畅园凤谷行窝庭院
最后就是造房子了,“架屋蜿蜒于木末。”木末是树梢的意思,将房屋建造得仿佛蜿蜒于树梢之间,是为了使建筑与自然树木相互穿插、融合。这样可以让房屋更好地融入周围的自然山林环境中,减少人工建筑的痕迹。
沧浪亭
第三句
山楼凭远,纵目皆然;竹坞寻幽,醉心既是。
意思是:登上山间的楼阁凭高远眺,放眼望去都是美景;在清幽的竹林深处探寻幽静之地,醉心便在其中。
详细解析:
这句继续讲园林中的建筑营造,之前我们说过一个好的园林,建筑也需要隐藏于环境之中,你看山水画不都是在自然中点缀几个建筑吗?
天平山庄建筑藏于山水之间
所以园林中的建筑要么高置,放在树丛之上,远眺四周的景观;要么藏于树丛,在林间探幽过程中偶然得之。所以叫做“山楼凭远”和“竹坞寻幽”,重点在于把建筑融入游园的路径之内。
虎丘
如果我们再说的直白一点,就是把建筑放在山的高处和低处,“山楼”就是在山间建设的楼阁,“竹坞”就是在四面高中间凹陷的地方也就是山坳处出做的小屋子。
这种凌空感和包裹感也是园林意境的来源之一。
既然说到了坞这个字,我们再往深层挖掘一下,《说文解字》中说:坞,小障也,一曰庳城也。
庳(bēi)城,其实就是中国的城堡,民间也叫做“坞堡”或者“坞壁”,西汉末年王莽天凤年间就产生了,其特点就在于小。
五代十国的坞堡
两晋时期的坞堡
你可以简单理解为袖珍城堡。大多是乱世为了躲避战乱而建,山西今天保存了很多,不过到了明清时,庳城规模也不小了,小蚂哥之前去皇城相府简直就是一座小城镇的感觉了。
第四句
轩楹高爽,窗户虚邻;纳千顷之汪洋,收四时之烂漫。
意思是:轩廊和堂前楹柱高大爽朗,窗户与外界虚静相邻;可以容纳千顷汪洋般的壮阔景色,领略四季烂漫的风光。
详细解析:
这句讲园林中主要建筑要开敞,要和环境融合。如何融合呢?
“轩楹高爽,窗户虚邻”这里的“轩”不仅指轩榭,而是泛指园林的屋宇建筑。“楹”是建筑的柱子,而且是厅堂前部的柱子。
也就是说厅堂等建筑的前侧尽量开敞,窗户前也要尽量空旷,内外都留出一块灰空间,这样你坐在室内观景,就会获得一个最好的视距。
“纳千顷之汪洋,收四时之烂漫”这显然是夸张的说法,强调空间佛能够将千顷汪洋般广阔的水域纳入其中,收纳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。
这也说明了园景以厅堂为构景中心的造园方式。留园的涵碧山房、艺圃的延光阁等等都是构景的核心,站在这里你才能领略园景的精华。
艺圃延光阁
第五句
梧阴匝地,槐荫当庭;插柳沿堤,栽梅绕屋;结茅竹里,浚一派之长源;障锦山屏,列千寻之耸翠,虽由人作,宛自天开。
意思是:梧桐的树荫遍布地面,槐树的浓荫遮蔽庭院;沿着河堤插种柳树,环绕房屋栽种梅花;在竹林中搭建茅屋,疏通出一派悠长的水源;用如锦缎般的山峦作为屏障,罗列着高耸入云的翠峰。园林虽是人工建造,却宛如天然生成。
详细解析:
主要的建筑定好了,接下来就是围绕建筑来造景了。
首先种植大乔木,营造出整体的林下环境,“梧阴匝地,槐荫当庭”中的匝读作 “zā”,古代也写作帀,和钱币的币很像,匝有环绕,周而复始的含义,所以匝地就是遍地的意思。
怡园藕香榭古梧桐
梧桐除了可以形成树荫,还常被视为高洁、吉祥的象征,传说凤凰非梧桐不栖,因此梧桐代表着高贵、祥瑞。槐树则有吉祥、幸福的寓意。
槐树比梧桐树形更好,可以独木成林,所以把一棵槐树栽在庭院中,就能遮满整个庭院。
沧浪亭古槐
此外槐树与科举文化紧密相关。古代科举考试的考场常被称为 “槐市”,“槐” 字也常与功名联系在一起。家中种植槐树,尤其是种在庭院中央这一显眼位置,是希望家族子弟能够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好成绩,光宗耀祖,象征着对家族未来仕途的美好祝愿。
其实不仅是庭院,很多村子的村头也会在一棵大槐树,成为标志性景观。
接下来栽柳树和梅花,“插柳沿堤,栽梅绕屋”,柳树喜水适合栽在水边,而且“柳” 与 “留” 谐音,古人常以柳赠友,表达依依惜别之情。
那么为啥叫做“杨柳”呢?
据唐代传奇《开河记》记载,隋炀帝下令开凿通济渠后,虞世基建议在堤岸种柳。隋炀帝大喜,不仅诏民间献柳并亲自栽植,还御笔写赐垂柳姓杨,从此柳树便有了 “杨柳” 的美称。其后明人冯梦龙在《醒世恒言》二十四卷、清初褚人获在《隋唐演义》四十回中又分别演绎了以上传说,使得该说在民间广泛流传开来。
梅花则需要围绕建筑在栽种,这是因为梅花的花期多在冬季和早春,此时其他花卉大多凋零,梅花的绽放为单调的建筑家周围带来生机与活力,也便于你在室内观赏。
梅花在寒冬中独自绽放,不畏严寒,这种特性被古人视为君子品格的象征。而且梅花的香气是清幽的暗香,低调且绵长,北宋诗人林逋的 “疏影横斜水清浅,暗香浮动月黄昏”;李清照的 “东篱把酒黄昏后,有暗香盈袖。莫道不销魂,帘卷西风,人比黄花瘦”说的都是梅花。
接下来“结茅竹里,浚一派之长源”,在建筑旁边的竹林里做一个小小的竹庐,而一般来说园林的水源都会藏在竹林当中,所以要再此疏通一派长流。
比如在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中的“湘筠坞”就是用竹林遮挡水尾的去处。
接下来处理远处的景色,“障锦山屏,列千寻之耸翠”,最理想的园林外部环境就是周围群山环绕,而且山还是百丈高,看上去就像在园林四周围了一圈绿色的屏风,就像桂林山水的感觉。
这里的“寻”是一个长度单位,《周礼》中规定:“八尺为寻。”一寻约合现在的1.8m左右,千寻其实就是一个夸张的说法了,现实环境也很难找到四周环绕2000多米的高山的地方。
可见园林其实就是不断的围合艺术,最外侧是高山,然后是大树,再是围墙,一层层把世俗屏蔽掉,园中就只剩下山林之气了。
最后一句“虽由人作,宛自天开。”是名句,也是《园冶》整本书的核心,其实我们也可以反着来理解,如果真的有一个完全理想的自然环境,我们真的可以什么都不用做,直接去享受就好了,但现实情况是造园有诸多限制,那么造园通过改造环境,变得宛若自然最理想的空间,这不正是虽由人作,宛自天开嘛?
第六句
刹宇隐环窗,彷佛片图小李;岩峦堆劈石,参差半壁大痴。
意思是:佛寺隐藏在环绕的窗户之外,仿佛是小李将军李昭道笔下的小幅画图;用劈石堆叠而成的山峦,参差不齐,如同黄公望笔下的半壁山水。
详细解析:
这句话是对于园林周围山体借景细节的描写,“刹宇隐环窗”透过建筑的花窗你能看见远处山上的古刹庙宇;“岩峦堆劈石”细看远山,陡峭的山岩像是斧辟状的石头垒成。
这里引用了两位画家,一位是唐代擅长青绿山水的李昭道,他父亲是大将军李思训,所以世间习惯称李昭道为“小李将军”。
李昭道的代表作是《明皇幸蜀图》,描绘了唐玄宗在安史之乱时西逃四川的场景,近景的古木、中景的人马队伍和远景的山峦云雾,营造出强烈的空间纵深感,使观者仿佛身临其境。
另一位是元代黄公望,字子久,号一峯,又号大痴道人,和豪华的青绿山水不同,黄公望的风格叫做 “浅绛山水”,就是把赭石淡淡地晕染在画中,这种方法始于五代董源,盛于元代黄公望,亦称“吴装”山水。
到此<园说>的前六句话就拆解完毕了,由于篇幅关系,我分成了上下两篇,大家如果觉得我解说得还不错,可以点赞支持,下篇我会尽快更新。
这篇就先到这里,更多园林知识请关注蚂蚁景观,我是小蚂哥,我们下期见吧~
发表评论